顯示具有 今日台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今日台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

新北二二八紀念展 在地角度回顧歷史



二二八事件滿69週年,不少受難者家屬,面對這段歷史傷痛,仍記憶猶新,新北市文化局特別舉辦紀念展,彙集當年戶籍設在新北市受難者的故事和人物照片,首次以新北市角度,帶民眾更深刻體會,二二八事件對在地所留下的深遠影響。

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5/11是《西班牙抵達台灣北部三貂角紀念日》

《今日台灣》

十七世紀初,西班牙為強化對日本的傳教與貿易事業,於1626年由駐菲律賓總督派兵沿台灣島東部北上,經三貂角,入基隆社寮島,建聖薩爾瓦多城,並陸續佔領雞籠、滬尾等地。

被荷蘭、西班牙先後入據的台灣,便進入歐洲殖民帝國的『國際競爭』階段,開啟了台灣歷史的國際性與商業性特質。

資料來源:台灣教師聯盟

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5/8‧《嘉南平原水利之父 八田與一逝世紀念日》

《今日台灣》

八田與一(1889-1942),嘉南大圳的規劃總工程師,東京帝大工學部畢業後來台,於1919年開始從事大圳的規劃工作,並於次年起動工,歷時十年至1930年完工。

嘉南大圳北引濁水溪水、南接曾文溪上游官佃溪,大圳主支線渠道全長一萬六千公里,灌溉雲嘉南地區十五萬甲的農地,嘉惠嘉南地區農民甚多。其後八田與一更參與多項台灣與中國華南地區的水利計畫,但於1942年搭艦前往菲律賓途中,所搭船艦為美軍潛艇擊沈而罹難。

烏山頭水庫八田與一銅像。(呂東熹攝影)

嘉南大圳組合烏山頭出張所長技師八田與一
(第二排右一,胸有圓點者,圖片來源:秋惠文庫)


一九四五年八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終了。

那年九月一日的清晨,一位身穿和服的中年女子在烏山頭水庫的出水口處投水自盡,為的是她已逝的丈夫八田與一,以及他們所難捨的台灣。

八田與一,這位出身於日本石川縣的土木工程師,在台灣被尊稱為「嘉南大圳之父」,至今仍有老一輩的嘉南農民在提及他時,滿懷感念。一九一O年,當時才二十四歲的八田與一,踏上了台灣這塊土地,投入嘉南大圳的建設,也開始了他在台灣長達三十二年的生涯。

當時的嘉南平原,雖然地勢開闊,但是因為水資源普遍缺乏,乾枯貧瘠猶如不毛之地。正當壯年的八田與一帶著他的土木專業,為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展開艱辛而漫長的探勘和設計工作。經歷了十年,這項規模龐大的工程終於在一九二O年正式動工,同一年,八田與一也將他的妻子外代樹和兩個孩子接到烏山頭定居。往後的十年中,八田夫婦又生育了四女一男,對八田與一來說,這十年是他人生中最幸福,也最難忘的一段時光。

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的硬體工程,耗費了八田與一人生中的另一個十年。一九三O年五月,這項龐大的工程終於完工,傾洩而出的水流沿著如蛛網般密佈在嘉南平原上的渠道,滋潤了這片不毛之地。當時有農民在雷動的歡聲中激動地說著:「這是神的恩惠,神賜與的水。」嘉南大圳的完工,使得此地的農作產量達到動工前的二至五倍,嘉南平原自此成為台灣最大的穀倉。

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事風雲驟起,八田與一在一九四二年五月奉召返回日本,準備投入太平洋戰爭,他所搭乘的船隻不幸在海上遭美軍潛艇擊沉,八田也死於非命。他的骨灰在一個多月後被送回台灣,在這個他生活了三十二年的地方,經過了三場盛大的喪禮,長眠於烏山頭水庫。

至今,在烏山頭水庫內,仍有八田與一的銅像,依畔在八田夫婦的日式墓塚旁,每逢五月八日八田與一的忌日,嘉南農民總不忘為他舉行祭奠,感念他為嘉南平原的新生所付出的一切。


呼籲台南市政府訂定5月8日為「八田與一紀念日」

【台北訊】民間團體發起並呼籲,台南市政府訂定5月8日為「八田與一紀念日」。發起團體表示,山頭水庫於1920年興建,主要由日本的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規劃完成,經過了十年的努力,終於在1930年4月10日讓嘉南大圳這亞洲第一的水利設施順利通水使用。每年稻米、甘蔗及雜作的產量高達8萬3000噸,由於貢獻極大,後世尊稱八田與一為「嘉南大圳之父」、「烏山頭水庫之父」,為能讓台南人更加認識嘉南大圳對嘉南平原的貢獻,呼籲台南市政府訂定5月8日為「八田與一紀念日」

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5/1‧《台中中學(台中一中)成立紀念日》

《今日台灣》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雖將西式公立教育制度引進台灣,但對台灣人民卻是行「差別待遇、隔離政策」等不公與愚民的殖民政府教育政策。

中部仕紳林烈堂、林獻堂等人有感此一教育環境的不公,於是集眾集資,於1915年創立「專收台人子弟的公立台中學校」,也就是今日台中一中的前身。此一成就,為台灣人民族運動、爭取教育主權之重要象徵。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4/23‧《台灣痲瘋救濟之父 戴仁壽逝世紀念日》

《今日台灣》

戴仁壽醫師(1883-1954),加拿大人,醫學院畢業後,應長老教會之邀與妻子彌拉來台作醫療服務。曾任台北馬偕醫院院長,因不忍看痲瘋病患被社會遺棄,決心為痲瘋患者興建養病的樂園。1927年,成立雙連『癩病特別皮膚科診所』免費醫治病人。

1934年他歷經阻撓後,終於在八里建造完成『樂山園療養院』,從此辭掉馬偕醫院院長職務,與妻子在此專心照顧痲瘋病人。

1954年4月23日病逝於回加拿大的海上,遺言歸葬台灣,與英國籍妻子米勒小姐(Miss Marjery Miller,1882~1953)的骨灰,均葬在樂山園療養院裡。


戴仁壽醫師(Dr. George Gushue Taylor)與妻子米勒小姐。(圖片來源樂山園

延伸閱讀

戴仁壽醫師小傳(一)、(二)

http://blog.xuite.net/evanhoe/balihun/7363040

http://blog.xuite.net/evanhoe/balihun/7449036

台灣麻瘋救濟之父 戴仁壽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4/20‧《縱貫鐵路通車紀念日》

《今日台灣》

清領時期,台灣作為一個『唐山過台灣』的移民社會,台灣西部平原在空間概念上,多是漢人移民(殖民)台灣的諸多據點的群集而已。因為河流的阻隔,台灣本島南北的交通主要仍是仰賴海運,且與中國東南沿海各港口的對渡,也排擠了台灣做為一個空間整體的意識形成。

1908年4月20日西部縱貫鐵路的通車(基隆到高雄,全長408.5公里),不僅在經濟流通、思想傳遞與人際互動上打破原有的藩籬,更在生活上凝聚台灣住民使「台灣」「台灣人」形成一個整體意識。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4/17《馬關條約紀念日》

《今日台灣》

1894年,清帝國因朝鮮主權問題與日本發生甲午戰爭,清國戰敗,於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永久割讓台灣、澎湖予日,台灣與中國政權從此脫離政治隸屬關係。

日本殖民台灣半世紀期間,因反抗殖民的行動與西方思潮的引進,強化與深化了台灣人的認同意識。台灣經濟、社會生活與思想文化之現代化不斷持續進行中,台灣文化已形成與中國文化截然不同的多元面貌。


清國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國後,清朝官員紛紛離台回國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4/17《吾雍殉難紀念日》《樂信殉難紀念日》

今日台灣》

吾雍‧雅達烏猶卡那(漢名高一生,1908-1954),嘉義阿里山鄒族人,具原住民自治理念,台南師範畢業後返達邦部落任教,為鄒族重要領導人。

樂信‧瓦旦(漢名林瑞昌,1899-1954),桃園復興鄉泰雅族人,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畢業後返部落從事醫療工作,積極爭取原住民參政、教育與生活等基本權益並要求政府歸還原住民祖先土地。

1950年鄒族人找時任省參議員的樂信擔保農業開發代款,國民黨以此羅織「南北原住民菁英」,於1954年4月17日以「叛亂」罪名槍決吾庸與樂信等共六人。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4/10‧《美國制定「台灣關係法」紀念日》

《今日台灣》

「台灣關係法」是一部現行的美國國內法。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民國流亡政權斷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後,美國國會制定「台灣關係法」,並於4月10日由當時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簽署生效,以規範往後的美國政府應該如何處理對台關係。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4/7‧《鄭南榕自焚就義、言論自由紀念日》

《今日台灣》

1987年鄭南榕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打破國民黨二二八大屠殺的禁忌。

隔年又在《自由時代》雜誌上刊登許世楷教授的《新憲法草案》,公開主張台灣獨立,遭統治當局控以「叛亂」的罪名,鄭南榕堅持「他們抓不到我的人,只抓得到我的屍體!」而拒絕出庭應訊。

1989年4月7日當局強制拘提,鄭南榕在雜誌社引火自焚,以自身作火種,懷抱著高遠的理想與無私的殉道精神,向統治者做最嚴厲的抗議,向全國同胞做最莊嚴的死諫告白。

5月19日,懷有相同理想的詹益樺先生也在鄭南榕出殯的隊伍中引火自焚,壯烈犧牲。



4/6‧《四六事件紀念日》

《今日台灣》

1949年3月20日,有兩位台大和師範學院(今師大)學生共乘一輛腳踏車,被員警攔下毆打拘押,引發上千名學生聲援,包圍警局請願,警方在群眾壓力下被迫道歉。

3月29日,台灣省主席兼警備總司令陳誠決定鎮壓學生運動,下令緝拿「主謀份子」。

4月6日,軍警包圍兩所大學宿舍,逮捕100多名學生入獄,其中有7名學生被槍決,多位搶救學生的教授,被當局解聘。師範大學被命停課,所有學生一律重新登記,兩所大學都被大力的「整頓」,實行軍事化管理,校園戒嚴正式開始。

一般認為,「四六事件」是台灣1950年代白色恐怖的濫觴。

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3/27.《陳進紀念日》

《今日台灣》

陳進(1907-1998),台灣第一位女畫家,1907年出生在新竹香山商人之家,父親經商致富,也收藏字畫自娛,但家族中似乎並無繪畫傳統。陳進與生俱來的藝術才華是在就讀台北第三高女時,被她的日本水彩畫老師鄉原古統發現的。

在父親的支持下,十九歲的陳進考入東京美術學校,成為第一個赴日本學畫之台灣女子。一年級便以膠彩畫〈罌粟〉、〈潮〉、〈姿〉入選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與林玉山、郭雪湖被譽為「台展三少年」,震驚畫壇。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3/25‧《畫家陳澄波受難紀念日》

《今日台灣》

陳澄波(1895-1947),嘉義人,1926年以畫作〈嘉義街外〉首次入選日本第七回「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台灣以油畫入選該展覽的第一人。

陳澄波除了在畫作上努力為淡水、嘉義、台南的長榮女中等風景名勝塑造不朽的圖像典範之外,他也是台陽美術協會重要創始人。不幸在二二八大屠殺時,遭國民黨軍隊於嘉義車站公然殘酷槍決,悲壯犧牲。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3/22‧《牡丹社事件紀念日》

《今日台灣》

1874年,日本藉口1871年時,曾有54個琉球人在恆春半島八瑤灣,被當地原住民殺害,因而派兵從恆春半島的社寮登陸,攻打排灣族原住民,爆發了牡丹社事件。

事後,清國間接承認日本領有琉球,派沈葆楨來台加強海防,清國的治台政策,才由消極轉為積極。

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03/16.野百合學運紀念日》

《今日台灣》

1990年3月16至22日期間,又稱三月學運。在該次運動中,人數最多時有將近6000名來自南北各地的大學生,集結在(台灣民主紀念館)自由廣場上靜坐抗議,他們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

這不但是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學生抗議行動,同時也對台灣的民主政治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後續的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與結束「萬年國會」,更使台灣的民主化工程從此進入另一個嶄新的紀元。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3/13.《湯德章紀念日》

《今日台灣》

湯德章律師(1907-1947),台南人,台日混血兒。終戰後,陳儀治台期間,湯德章誓言不擔任中國官吏。充滿正義感,維護台灣人權義,是台南地區相當受敬重的律師。

二二八大屠殺事件之後,負責維持台南地區治安,1947年3月13日,二、三十憲、警、特務闖進他的住所,他徒手力抗拒捕,爭取時間將有關名單資料燒毀,使許多台南菁英及成大學生倖免於難,但湯德章仍以「叛亂」罪名被捕。

受刑時,士兵吆喝『跪下!』「他媽的!看你們台灣,還敢不敢造反?」湯德章猶神情自若,傲骨凜然,端立不願下跪。後來雖經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判決「無罪」,但湯德章早已於民生綠園(現改名湯德章紀念公園)遊街後遭槍決,並暴屍儆民,死後多日,不得家人收屍,震驚民眾。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3/12.《楊逵紀念日》

《今日台灣》

楊逵(1906-1985),本名楊貴,1906年出生於臺南新化,至青年時期才離開家鄉,輾轉落居臺中,晚年耕讀於臺中東海花園,一生執著於人道主義,不畏公權力,大聲說出寫出人民真切的需求。

他是台灣新文學的重要作家,也是一位社會革命家與實踐家。他是日治時期第一個成功進軍日本文壇的台灣作家,擅以劇本、小說、詩歌、散文等多種文類描繪平民百姓的生活,楊逵的文學作品,包括<送報伕>、<鵝媽媽出嫁>與<壓不扁的玫瑰花>等重要作品,他也辦雜誌、參與社會運動,將自己的左翼普羅意識,灌注到作品與行動之中,甚至因為敢言而入獄,亦無所懼。


資料及圖片來源楊逵文學紀念館

2001年,在新化鎮公所及地方文史工作者發起籌設楊逵文學紀念館,2002年經台南縣政府撥交閒置的地政事務所使用(鄰近新化街役場),楊逵次子楊建老師無條件配合支持,2003、2005年獲文建會補助二期經費計陸佰萬元,新化縣公所自籌貳佰伍拾捌萬元,共計新台幣捌佰伍拾捌萬元,充實紀念館內部設施,於2005年11月27日正式落成使用館,創造一個屬於新化的「玫瑰園」。

楊逵文學紀念館提供一個接觸文學、感覺文學的理想空間,期盼透過文物、資料的展示,可以近距離接觸文學作家不平凡的一生,共同緬懷這位台灣文學史上永遠-壓不扁的玫瑰花。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3/11.《林茂生.陳炘紀念日》

《今日台灣》

● 林茂生(1887年10月30日-1947年3月11日)



原籍台灣屏東東港,生於清帝國臺南府(今台南市),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士(1916年,文學部哲學科東洋哲學專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1929年,教育哲學)。

林是台灣歷史上取得東大文學士號的第1人和台灣第1位哲學博士、第一位留美博士,曾為哥倫比亞大學的河邊教堂(Riverside Church)於彩色玻璃窗題寫「上帝是愛」的漢文。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的3月11日被武裝人員帶走,秘密殺害。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進入國民政府時期,同年十月十日,戰後初期台灣最重要的新聞媒體《民報》發刊,以「嚴正的言論機關」自許,第二年,當台灣政經情勢在國民政府行政長官陳儀主政下急速腐化之際,《民報》在創刊週年社論中再度揭示:「本於創刊的精神,不為利慾所誘,不為權勢所屈,勇往直前。」而主持這一份為民喉舌的報刊的人,正是台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

由於林茂生出身於東京帝國大學以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他在台灣民間享有相當崇高的聲望,而日本殖民政府對他也頗為禮遇。從一九一Ο年代後期到一九三Ο年代,林茂生幾乎將所有的時間與精神奉獻在台灣的教育與文化事業上,而更重要的是,他的作為都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做為根基。

一九二八年,台北帝國大學成立之初,校方原本邀請林茂生擔任文政學部的教授,但他認為台北帝大成立的目的是為了製造統治台灣的官僚,以及為日本南進政策服務,因此堅辭不就。第二年,當林茂生自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之際,校方力邀他留校任教,他也婉謝道:「做為一個學者,留在哥大當可償平生夙志,但每念及台灣家鄉的那群羔羊,我非回去不可。」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皇民化運動」如火如荼地進行,身為台灣菁英份子的林茂生在百般無奈之下接任「皇民奉公會」文化部長,但他仍堅持不改漢姓,在非公開場合不說日語。

戰爭終了初期,林茂生以雀躍之情迎接「祖國」的到來,但是時局的急速惡化,卻令他的憧憬破滅。林茂生以教育家的身分,透過他主辦的《民報》對陳儀政府的貪污腐化與社會的不公不義痛下針砭,直言無諱的媒體風骨,使得《民報》銷路和聲譽都扶搖直上,但另一方面,卻也成為當局欲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

「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後,《民報》連同其他幾份民間立場的報紙,被警總以「思想反動、言論荒謬、詆毀政府」為由而查封,而林茂生也在數日後遭武裝人員強行帶走,從此一去不回。

● 陳炘(1893年—1947年)




號若泉,台中縣大甲鎮人,是台灣金融界的先驅,對台灣­金融體系奠基貢獻良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二二八事件時遭國民政府逮捕後下落不明。

談到台灣的金融事業,有一個名字是絕對無法忽略的,那就是陳炘。知名的台灣前輩作家張深切在他的著作《里程碑》中曾經寫道:「陳炘彷彿是一位儒雅的書生,但他絕不文弱,而是一位偉大的領袖,深謀遠慮,有統馭群眾的才能,可謂台灣不世出之一偉人也。」

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陳炘,是台灣在日本殖民時代少見的金融人才,他在一九二Ο年代中期學成返台之際,正值台灣民族運動以及文化運動蓬勃開展的時期,但他卻是全力開拓台灣本土的金融事業。當時陳炘結合了知名的民間領袖林獻堂,籌組一家「糾集台灣人資金,以供台灣人利用」的金融機構,一九二六年底,「大東信託株式會社」遂應運而生。

大東信託被視為台灣日治時期民族運動的經濟自衛行動,日本政府對這樣的金融機關自然有所忌憚而百般阻撓。由於當時台灣尚未實施信託法,大東信託在往後數年一直未能取得合法地位而慘澹經營,但是不到十年之間,大東信託已經成為台灣成績最好的信託公司,同時對台灣的民族運動也確實有實質上的助益。

大戰結束之後,陳炘積極成立「大公企業公司」,據說是為了對抗江浙財閥集團壟斷台灣經濟,也因此遭到當時的行政長官陳儀之忌。「大公」成立不到兩個月,陳炘就因「漢奸」的罪名而與許丙、辜振甫等人同遭逮捕,雖然他在不久後即被釋放,但卻明顯遭到當局排斥。一九四七年一月一日,中華民國憲法公佈之後,陳炘在接受訪問時仍有這樣的一段話:「吾們台胞當此重大時機,須能自重奮鬥,為國家前途發揮憲政之光輝,以報效祖國。」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陳炘曾隨同「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成員面見陳儀,他並要求陳儀「勿被少數特殊份子包圍,需打開包圍圈套,與民眾握手。」同時也要「選拔本省人才,消除不平。」數日後,陳炘即因「陰謀叛亂首要,接收台灣信託公司」的莫須有罪名再度遭到逮捕,而這一次,他卻再也沒有機會重回人間,只留下他未酬的金融壯志。

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3/7《雷震紀念日》

《今日台灣》



雷震生於1897年,他早在20歲就已經加入國民黨,由於長年堅決反共,一直被認為是國民黨的強硬派。

1949年,以雷震、胡適等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為首,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時創刊《自由中國》雜誌,該雜誌其實是以宣揚民主自由、對抗共產主義的反共刊物形象出現,1960年6月,《自由中國》雜誌發行人雷震結合本省籍的高玉樹、李萬居、郭國基等政治人物準備籌組一個新的反對黨「中國民主黨」。

1960年九月,當局以「知匪不報」、「為匪宣傳」的罪名逮捕雷震,判刑10年,《自由中國》因而被迫解散,戰後台灣第一次組黨運動也胎死腹中。一直要到26年後,「民主進步黨」成立,台灣才有了真正的反對黨。雷震從透過《自由中國》論政,乃至於試圖衝破政治藩籬組織新黨,是台灣民主政治史上極具意義的階段,也可以說是台灣民主運動的源頭活水。

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2/25.《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逝世紀念日》

《今日台灣》

杜聰明(1893-1986),台北三芝北新庄人,原為貧農子弟。1909年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其間結識蔣渭水、翁俊明等人,常一起討論時政。後進入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與日本京都帝大醫科就學與研究。1922年獲得京都帝大博士學位,成為台灣第一個博士。

1930年代,杜聰明致力於鴉片煙癮的矯正治療研究與實踐,並於戰後建立台灣熱帶醫學與蛇毒研究的深厚基礎。1954年杜聰明創立高雄醫學院,終其一生奉獻給台灣現代醫學與醫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