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3/11.《林茂生.陳炘紀念日》

《今日台灣》

● 林茂生(1887年10月30日-1947年3月11日)



原籍台灣屏東東港,生於清帝國臺南府(今台南市),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士(1916年,文學部哲學科東洋哲學專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1929年,教育哲學)。

林是台灣歷史上取得東大文學士號的第1人和台灣第1位哲學博士、第一位留美博士,曾為哥倫比亞大學的河邊教堂(Riverside Church)於彩色玻璃窗題寫「上帝是愛」的漢文。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的3月11日被武裝人員帶走,秘密殺害。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進入國民政府時期,同年十月十日,戰後初期台灣最重要的新聞媒體《民報》發刊,以「嚴正的言論機關」自許,第二年,當台灣政經情勢在國民政府行政長官陳儀主政下急速腐化之際,《民報》在創刊週年社論中再度揭示:「本於創刊的精神,不為利慾所誘,不為權勢所屈,勇往直前。」而主持這一份為民喉舌的報刊的人,正是台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

由於林茂生出身於東京帝國大學以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他在台灣民間享有相當崇高的聲望,而日本殖民政府對他也頗為禮遇。從一九一Ο年代後期到一九三Ο年代,林茂生幾乎將所有的時間與精神奉獻在台灣的教育與文化事業上,而更重要的是,他的作為都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做為根基。

一九二八年,台北帝國大學成立之初,校方原本邀請林茂生擔任文政學部的教授,但他認為台北帝大成立的目的是為了製造統治台灣的官僚,以及為日本南進政策服務,因此堅辭不就。第二年,當林茂生自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之際,校方力邀他留校任教,他也婉謝道:「做為一個學者,留在哥大當可償平生夙志,但每念及台灣家鄉的那群羔羊,我非回去不可。」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皇民化運動」如火如荼地進行,身為台灣菁英份子的林茂生在百般無奈之下接任「皇民奉公會」文化部長,但他仍堅持不改漢姓,在非公開場合不說日語。

戰爭終了初期,林茂生以雀躍之情迎接「祖國」的到來,但是時局的急速惡化,卻令他的憧憬破滅。林茂生以教育家的身分,透過他主辦的《民報》對陳儀政府的貪污腐化與社會的不公不義痛下針砭,直言無諱的媒體風骨,使得《民報》銷路和聲譽都扶搖直上,但另一方面,卻也成為當局欲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

「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後,《民報》連同其他幾份民間立場的報紙,被警總以「思想反動、言論荒謬、詆毀政府」為由而查封,而林茂生也在數日後遭武裝人員強行帶走,從此一去不回。

● 陳炘(1893年—1947年)




號若泉,台中縣大甲鎮人,是台灣金融界的先驅,對台灣­金融體系奠基貢獻良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二二八事件時遭國民政府逮捕後下落不明。

談到台灣的金融事業,有一個名字是絕對無法忽略的,那就是陳炘。知名的台灣前輩作家張深切在他的著作《里程碑》中曾經寫道:「陳炘彷彿是一位儒雅的書生,但他絕不文弱,而是一位偉大的領袖,深謀遠慮,有統馭群眾的才能,可謂台灣不世出之一偉人也。」

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陳炘,是台灣在日本殖民時代少見的金融人才,他在一九二Ο年代中期學成返台之際,正值台灣民族運動以及文化運動蓬勃開展的時期,但他卻是全力開拓台灣本土的金融事業。當時陳炘結合了知名的民間領袖林獻堂,籌組一家「糾集台灣人資金,以供台灣人利用」的金融機構,一九二六年底,「大東信託株式會社」遂應運而生。

大東信託被視為台灣日治時期民族運動的經濟自衛行動,日本政府對這樣的金融機關自然有所忌憚而百般阻撓。由於當時台灣尚未實施信託法,大東信託在往後數年一直未能取得合法地位而慘澹經營,但是不到十年之間,大東信託已經成為台灣成績最好的信託公司,同時對台灣的民族運動也確實有實質上的助益。

大戰結束之後,陳炘積極成立「大公企業公司」,據說是為了對抗江浙財閥集團壟斷台灣經濟,也因此遭到當時的行政長官陳儀之忌。「大公」成立不到兩個月,陳炘就因「漢奸」的罪名而與許丙、辜振甫等人同遭逮捕,雖然他在不久後即被釋放,但卻明顯遭到當局排斥。一九四七年一月一日,中華民國憲法公佈之後,陳炘在接受訪問時仍有這樣的一段話:「吾們台胞當此重大時機,須能自重奮鬥,為國家前途發揮憲政之光輝,以報效祖國。」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陳炘曾隨同「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成員面見陳儀,他並要求陳儀「勿被少數特殊份子包圍,需打開包圍圈套,與民眾握手。」同時也要「選拔本省人才,消除不平。」數日後,陳炘即因「陰謀叛亂首要,接收台灣信託公司」的莫須有罪名再度遭到逮捕,而這一次,他卻再也沒有機會重回人間,只留下他未酬的金融壯志。



3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