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新書「台灣鬼仔古」由人類學角度探討台灣習俗



農曆七月鬼門剛開,到底這些民間習俗,是迷信,還是真有其事,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林美容,從事十年的田野調查,不僅從人類學角度分析這些民俗文化,也搜集了民間傳說的鬼故事,出版了新書「台灣鬼仔古」,她說從這些故事中,她看到了台灣人面對死亡細膩的一面。

宜蘭反六輕 解嚴前後環境運動指標



1987年台塑計畫在宜蘭投資設廠,宜蘭卻不像多數縣市一樣,對重大經濟建設照單全收,反而是由民間到地方政府,一起對抗財團和中央政府。最後,迫使台塑轉往雲林麥寮設廠,宜蘭則是逐步轉型成觀光大縣。以下是公視「民主練習曲--解嚴三十」特別報導。

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高雄/白色恐怖時期不義遺址 空間解嚴巡迴特展



解嚴30年,文化部和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清查出全台45處白色恐怖時期不義遺址,第一階段將巡迴全台七縣市,進行空間解嚴特展,首站在高雄鳳山招待所,透過實際發生地點,串聯歷史記憶,要讓更多人、甚至年輕世代多了解這段曾被塵封的過往。

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戒嚴時期重經濟發展 輕忽法規致公害頻傳




1980年代,台灣還是處於戒嚴狀態,當時政府著重經濟發展,輕忽環境保護法規,導致公害汙染事件頻頻發生,受害的民眾,只好自力救濟對抗汙染者,也匯集成一股反抗威權的巨大能量。從戒嚴、解嚴到今天,三十年來,台灣的環境運動如何轉變?來看以下公視「民主練習曲--解嚴三十」報導。

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解嚴前後社運潮 "綠色小組"第一手記錄



戒嚴時期,言論自由被黨國機器所控制,那個年代,報禁、書禁讓島內的思想文化被箝制,電視也長期只有台視、中視、華視,所謂的老三台,為了突破這個狀況,解嚴前夕,一群年輕人組成了"綠色小組",以拍攝錄影帶的方式,記錄80年代末期各類的社會運動,企圖突破國民黨的思想控制,來看公視的「解嚴三十」的報導。

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

原民電台9日開播 總統:跨文化平台做傳承



總統蔡英文9日出席原住民廣播電台的開播儀式,強調希望透過這個媒體平台,做好原住族語言及文化的傳承。原住民有16族,未來平埔族的身分認證,會陸續進行,透過這個跨文化的媒體平台,做好原住族語言及文化的傳承。

2017年8月3日 星期四

台語音樂劇"舊情綿綿" 8月底全台巡演



以台語老歌「孤女的願望」作詞者葉俊麟的20首代表作品,創作的台語舞台劇「舊情綿綿」,8月底將從台中開始,全台巡演,帶領大家進入台語音樂劇的世界。希望藉由這些家喻戶曉的歌曲,帶領觀眾跨越時空情感,感受上一個世代的感情故事。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國家語言法擬正名台語 部分族群有意見



文化部為擬定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在全台舉行多場公聽會,文化部長鄭麗君公開表示,要盡速將法案送入立法院,要復振台語、支持台語頻道,但過去政府多以閩南語來稱台語,文化部想為早已約定俗成的台語正名,引發部分族群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