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紀錄片「末代叛亂犯」 探討當代白色恐怖事件



1991年的台灣雖然已經解嚴,不過威權的陰影依然籠罩社會,清大學生廖偉程在當年5月9日,被調查局人員進入校園強行帶走,同時被捕的還有臺大社會所畢業的文化工作者陳正然,基層社運工作者王秀惠,高雄長老教會漁民服務中心的Masao,不久後又逮捕了Masao在玉山神學院的學弟Cegau等,調查局指控她們涉嫌參加《台灣人400年史》作者史明的「獨立台灣會」叛亂組織,當年,懲治叛亂條例(俗稱「二條一」),為唯一死刑。逮捕事件引起社會嘩然,各校學生不滿白色恐怖再起,集結遊行,並佔領台北車站,由一群七、八年級新世代青年所拍攝的紀錄片「末代叛亂犯」,紀錄了這段看似遙遠,卻也很近的年代故事。

==紀錄片「末代叛亂犯」時任清大化工系學生李明旭==
原來調查局還是會抓人的
還是有叛亂罪這件事情的
不是開了國是會議
說要總統直選 
說要國會全面改選
就會沒事的


這部探究「獨台會案」事件始末的紀錄片「末代叛亂犯」,是導演廖建華的作品,片中取得許多珍貴畫面,包括學生不滿白色恐怖再起,集結遊行,佔領台北車站。導演強調,最希望呈現社會運動的多元面貌。

==「末代叛亂犯」導演廖建華==
現在的一些民主自由
當然它一定不是白來的
它是很多人的一個爭取
而且它並不是
一些所謂的領袖
說什麼他就可以成功的
它其實有很多基層的人
然後大家一起合力


最後聚集在台北火車站的強大民意,讓政府不得不讓四人交保釋放,而立法院也三讀通過廢除「懲治叛亂條例」,但導演廖建華不希望社會運動中大家只看到檯面上的英雄,他試圖貼近運動的真實面貌,讓更多人了解那段真切發生的歷史。(記者林靜梅 吳嘉堡 台北報導)

紀錄片本事

《末代叛亂犯》起源於導演廖建華閱讀史明自傳《史明口述史》中「獨台會案」敘述後,震驚於解嚴後調查局進入校園以思想叛亂的罪名逮捕學生。廖建華認為此事件深具歷史意義,希望透過拍攝紀錄片進行爬梳並呈現。因緣際會下與其他三位仍就讀清大的學生,一起組成了「清華大學獨台會案音像紀錄小組」。

2013年末「清華大學獨臺會案音像紀錄小組」開始進行紀錄片《末代叛亂犯》的籌備與拍攝,至今已深度訪談超過40位事件相關人,爬梳歷史文獻與調查局檔案,以紀錄片的方式重現1991年所發生的「獨臺會案」過程及臺灣的憲政發展。本片希望重現獨臺會案此一被歷史遺忘之事件,喚起民眾對臺灣歷史的關心,了解台灣民主化與憲政發展,看見當時的人們如何想像臺灣社會,透過本片再次思考不同階層的人民如何共同生活於更好的臺灣社會。

紀錄片簡介(片長約65分鐘)
1987年,臺灣解嚴,各種議題的改革與民主化聲浪四起。在政治上,為適應新的國際局勢,一群被稱作野百合世代的學生與各方工作者,希望政府重新制定一部符合臺灣現況的憲法。自1990年開始,開啟了長達一年的「制憲運動」,影響臺灣憲政至今。1991年的5月9日,調查局逮捕了臺大社會所畢業的文化工作者陳正然,基層社運工作者王秀惠,高雄長老教會漁民服務中心的Masao,及當時就讀清大歷史所的學生廖偉程,不久後又逮捕了Masao在玉山神學院的學弟Cegau,五人被以懲治叛亂條例起訴,最重可以「二條一」判刑,此為唯一死刑。

調查局恣意進入校園,安排特務潛藏其中,引起軒然大波,亦引起深藏在民間對「白色恐怖」的畏懼。事件發生後,全台各地的學生於校園串聯罷課,社會各界進行聲援,進駐臺北火車站挺身抗議。立法院更因此於5月17日廢除實行長達42年的懲治叛亂條例!本片希望在二十四年後的今天,不僅讓當年的參與者訴說這段記憶,看見歷史與憲政改革,亦透過他們不同的身分:原住民、女性、執法人員、學生、教授、基層社運工作者,重新理解那一代人對臺灣社會的想像,希望現在的我們,臺灣不同階層的人們都能一同活在更好的臺灣社會。

《末代叛亂犯》主要製作團隊名單
製片 / 導演:廖建華
執行製片:陳虹羽
攝影:楊鎮源
口述與資料研究:蔡承允

後期指導:李宜珊
剪接:劉岳銘
腳本:廖建華、李宜珊
配樂:游翔竹
動畫 / 字卡:朱皓平

音效混音:奇亦果有限公司 (http://www.kiwiinc.com.tw)
調光:時間軸TimeLine Studio
(https://www.facebook.com/TimeLineStudio.com.tw)
平面文宣設計:空白鍵Spacebar Studio

《末代叛亂犯》主要製作團隊簡介
廖建華(製片/導演)
一九九○年生,臺灣嘉義人,清大化工所畢業。高中開始嘗試現代詩創作,曾獲一些小獎。拍片則是從碩班開始,以單眼進行拍攝,是關懷,是科技,也是一種行動。曾於2013年「鐵馬影展」和新竹「愛你一生影展」播映作品,並參與2014年「DOC DOC 紀錄片工作坊」獲得「DOC DOC獎」。作品有詩集《18禁夢》,紀錄長片《千甲》(2013,共同導演)、《末代叛亂犯》(2015),現正籌備下一部紀錄長片《Taiwan Gate》(暫名)──黑名單闖關的故事,皆為獨立製片。

陳虹羽(執行製作)
一九九二年生,新北市人,為《末代叛亂犯》執行製作、宣傳企劃與收音,進行募資與映演計畫的規劃。就讀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希望以人類學研究作為介入社會的手段。特別關注文化(資產) 保存、性/別、人權、土地等議題。熱愛並參與各種形式的藝術創作,近期致力於新竹地方組織「見域」的運作。

楊鎮源(攝影)
一九九二年生,臺北內湖人,師大附中畢業,現就讀清大人社院學士班三年級,主修哲學,副修社會學。高中時對電影產生極度熱愛,大一時參加工作坊學習紀錄片製作,作品《歡迎來到大北異》曾入選「2012新北市紀錄片影展-流離認同扎根」的「業餘影像‧民眾書寫」單元(青少年發聲作品集)。持續參與學生製片與短片拍攝。作品有《歡迎來到大北異》(2012,紀錄片,15min)、《家築細埔》舞台劇募資短片(2014,劇情片,2min)等。

蔡承允(口述與資料研究)
生於解嚴後不久的1992年,活得太嚴肅的八年級生。台中豐原人,但自認是沒有故鄉的臺灣人。喜歡走路、看書和唱歌,愛吃甜食,以政治、文史書寫為志。 2013年底與幾位清大同學發想《末代叛亂犯》計畫,想從歷史中探究「為什麼我們是現在這樣的臺灣人」,參與紀錄片《末代叛亂犯》製作。 現正參與「臺中綠空鐵道 Taichung Overpass」軸線計畫。

李宜珊(剪接指導)
生於臺灣臺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第49屆電視金鐘獎最佳剪輯。創作範圍涵蓋紀錄片、劇情和及實驗片。紀錄片作品曾獲教育影展最佳紀錄片、臺北電影節-臺灣金獅獎特別獎、鳳凰衛視兩岸三地影展最佳紀錄片;實驗片作品曾於澳門亞洲影像展──「數位擴延Expanded Digital」、城市遊牧影展展出;劇情片作品曾入選坎城影展。並於社區擔任紀錄片課程講師(2011年迄今),臺灣藝術大學、崑山科技大學、朝陽科技大學擔任兼任講師(2014至今)。

劉岳銘(剪接師)
臺灣演員、導演,曾參與過許多獨立製片的演出,亦有電視、電影、舞台劇的表演經驗。藉以往演戲及參與劇組工作的經驗,自2005年即創作作品,並仍持續參與戲劇演出。

游翔竹(配樂)
七十五年次,臺北人,畢業於英國Westminster大學聲音製作碩士班。近年主要作品有:實驗聲音作品【日子】、電影【春風】配樂,及概念音樂輯Notes of Places等。並曾以錄、混音師身分參與馬克白樂團【手】、強迫女孩樂團【ㄇㄉㄈㄎ】、瑞士Penguins of Choice樂團DAVID等獨立樂團專輯之製作。

朱皓平(動畫)
2009 文化大學美術系油畫組畢業
2013 比利時布魯塞爾Magic World,每日新聞動畫Du Kroll協助製作/電視節目 腳本繪製
2014 法國南特L'Ecole Pivaut動畫組畢業
擔任過數次法國導演Lorenzo Recio"影子(Shadow)" 一片臺北與巴黎隨行翻譯

空白鍵Spacebar Studio(平面文宣設計)
空白鍵影像製作於2012年成立於台灣台北市,我們提供電影短片,音樂影像及廣告短片製作,影像類型的多元始終建立在故事基礎,期待和我們分享屬於你的故事,然後交由空白鍵實現的機會。


1 則留言:

  1. Drift your way to the glory with our amazing Money for Drift Hunters !
    If you like drift racing, then Drift Hunters, is the right choice for you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