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9/9‧《王育德紀念日》

《今日台灣》
王育德(1924.01.30--1985.09.09),台南人,二二八事件時,因兄長王育霖檢察官無故被殺,遂逃往香港再轉日本,於東京大學完成博士學位。

王育德不僅是享譽國際的台語語言學家,也是台灣獨立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他在日本時曾創 台灣青年社所發行的《台灣青年》雜誌,也是早年留學海外台灣青年學子的重要啟蒙刊物與精神食糧。

王育德1973年世台會演講原音重現 計劃




台灣話研究與台獨運動融合為一的王育德博士(1924-1985)

● 家兄遇害,偷渡日本:

王育德博士,1942年生於台南市的「台灣第一街」,父親是台南望族王汝禎──當時台南地區日本進口罐頭最大經銷商,開設「金義興商行」,出身世家的王育德幼年曾習漢文,畢業於台南末廣公學校(現進學國小),1936年考入台南州立台南一中,1940年考入台北高校,1943年進東京帝大支那哲文學科,1944年因避空襲返台任職於嘉義市役所庶務課長,1945年戰後擔任台南一中教員,並從事台灣新劇運動,1950年,東大再入學,專攻中國語學,1960年完成博士課程,成為台灣人在日本完成文學博士第一人。

如此顯赫家世及經歷,依理本可輝煌騰達,然因二二八事件,反而造就其成為1960年代日本台灣獨立運動的核心人物。

1947年,他任職於新竹地檢署擔任檢察官的兄長王育霖,因偵辦涉嫌貪污瀆職的新竹市長郭紹宗(河南人)未果,反遭上級究責,憤而辭去檢察官職務,轉任建國中學教員,228事件發生後,王育霖無故被捕殺害,1949年,與王育德一起從事新劇運動的黃昆彬也遭逮捕,王育德深感危機四伏,利用暑假由香港潛赴日本,以假名拘留,直到隔年年底,妻子王雪梅亦攜兩歲大女兒到日本團聚,第二個女兒出生才向日警自首,取得特別拘留許可。

● 台獨聯盟前身「台灣青年社」核心人物:

赴日後的王育德,一度加入廖文毅領導的台獨運動,惟因對廖文毅的運動方向不服,1960年二月,在日台灣留學生,以時任明治大學講師王育德為中心,結合東京大學留學生黃昭堂、廖建龍等六人,在東京組織「台灣青年社」,展開獨立運動,隨之發行日本版《台灣青年》雙月刊。

1961年二月《台灣青年》創刊週年,首度推出「二二八特輯」公開二二八被殺及被捕台灣菁英的名單,對當時海外台灣人和留學生的思想,發生相當大的衝擊。

1963年,「台灣青年」為了發展成為運動組織,於是成立「台灣青年會」,積極從事各校園的留學生運動與募款,並進一步地發展組織。第一任的委員長由王育德擔任,第二任的委員長則是黃昭堂。1965年則邀請在日本經營台彎紅糖進口生意的企業家辜寬敏入會,並出任第三任委員長。也將「台灣青年會」改組為「台灣青年獨立聯盟」,並積極和美、加、歐洲各地的台灣組織進行串聯工作。 「台灣青年獨立聯盟」成立那年,正好也是廖文毅回台投誠的同時。廖文毅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式微之時,「台灣青年社」繼起成為日本台獨運動的重要推手,1967年發生的劉文卿事件及劉佳欽、顏尹謨事件,都是受了「台灣青年社」影響。

● 刻墓誌銘心情編寫台語辭典:

1949年,王育德經香港亡命日本,再入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與學科就讀,1955年,他以「台灣語常用語彙」取得碩士學位,1969年幼以「閩音係研究」獲得博士學位,《台灣語常用語彙》1957年由日本東京永和語學社出版,這本書是第一本台灣人編的辭典,標音系統是王育德自創的羅馬字 (王育德第一式),之後又編有日文台語教材「台灣話初級」及「台灣話入門」。同時他又身兼多所大學語言教學,其「閩音係研究」堪稱此類研究的顛峰。

● 台灣主體性詮釋台灣史:

王育德的著作,涵蓋面相當廣,包括政論﹑文學評論﹑小說﹑隨筆﹑劇本﹑書評等,其中有關台灣史的研究,相當引起矚目。台灣最早以台灣主體觀點寫台灣史,且較具體的首推王育德「台灣---苦悶的歷史」和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王育德「台灣---苦悶的歷史」,出版於1964年,1979年中文修訂版出版。王氏以台灣民族主義的立場 ,解釋台灣歷史發展、確立臺灣獨立之路。王育德和史明的書在海外流傳雖久,正式進入台灣,公開印行,卻在1980年代的末期。

●催生「台灣人員日本兵賠償運動」:

二次大戰後數十年,日本對大戰期間被徵召出徵的台灣人日本兵不理不採,1974年,王育德推動日本各政黨有志之士組織「台灣人原日本兵補償問題思考會」,由王育德出任事務局長,舉辦活動,控告日本政府,歷經十餘年,裁說服日本政府重視,但王育德也1985年操勞死亡,享年62歲,日本政府並於1986年,經國會超黨派全體一致決議支付每位戰死者及重傷者各二百萬日圓弔慰金,金額雖小,日本人還特別為這事件編了一本資料輯。

● 「台灣第一街」的新劇運動:

與台南延平街分享「台灣第一街」封號的民權路,素樸舊式的街面樣貌,以及兩旁分支曲折的巷弄小徑,是閱讀這座城市獨特空間紋理的必要體驗。民權路,日治時期的行政分區稱為「本町」,商賈雲集,繁榮一時。

1945年,位於街上,王育德接受台南市學生聯盟委託,於「臺灣光復演藝大會」上發表處女作《新生之朝》,與芭蕾舞、鋼琴演奏等節目匯演,把偌大的「宮古座」戲院(即西門路延平戲院現址)擠得座無虛席,掌聲雷動,成為許多長者耆老共有的記憶,開創了台灣終戰後的台語舞台劇表演記錄。可惜這位才華洋溢的年輕戲劇編導,剛備受矚目之際,原本「期望在演劇文化方面出人頭地」的前景,竟然在時代悲劇的撥弄下,一生背離家園,最後,終老東瀛異鄉。

同次推出獨幕劇《偷走兵》的編導黃昆彬先生回憶:《新》劇的內容主要在諷刺封建家庭,王育德本人更粉墨登場,飾演劇中老人,可說惟妙惟肖,十分精彩。接近終戰前夕,王育德中輟東京帝大的學業,返台後,曾經在嘉義市役所庶務課短暫上班,之後,進入省立台南一中(舊台南州立二中)擔任教員,並發起演劇活動,主持「戲曲研究會」,再度登上宮古座戲院,演出其自編自導的《幻影》、和黃昆彬所編的《鄉愁》。在社會風氣保守、政治情勢不明朗的當時,如此行徑可說是相當先進,成為台南、甚至是台灣現代戲劇運動史上的先聲。

然而台灣初鳴的戲劇新秀,不久即因二二八事件發生而中斷,1985年8月3日,王育德於日本五殿場市東山講座舉行的世界台灣同鄉會聯合會年會上,自編自導自演《僑領》,受到歡迎,但這竟是他最後一次發表的劇作。一個月後,九月九日下午六時四十二分,因狹心症發作溘然辭世。這樣一個以生命、熱情思念台灣的浪漫學人,依舊遠離他所摯愛的家鄉──府城台南。


王育德全集(15)《王育德自傳》
日本人退出台灣始於194512月,從基隆港和高雄港退出,只有琉球人是從花蓮港退出。日本人退出台灣繼續到翌46年年底,除了被命令留台繼續服務的2萬數千人之外,全部被命令退出台灣。受託留台的是醫學部教授、醫師、各機關主管、和技術人員等。
中國人入台以後,日本人在台灣已無停留所在,全員希望回去日本。有台灣人對此情此景的日本人欣羨說:「你們真好,即使戰敗,還有自己的國家。」
日本朋友和熟悉的人在離台回日時,卻是有一種被養父母放捨的心情,依依不捨的別離之情,即使是到基隆或高雄送別的人也流露。
與此對調的是,約在1946年正月開始,住日本的台灣人,不斷的回台灣定居。我到台北迎接離別日本回台定居的大兄一家人。在台北市也有像台南一樣,日本人處分家財道具的情形。
回台南途中的火車內變得很雜亂。火車每到一站,賣物件的小販隨便進入火車內叫賣。車內充滿著叫賣的振耳之吵雜聲,也有賣氣凌人的強制推銷,這在半年前是不可思議的情景。
大兄在知道我在演劇時,驚訝說:「不知道你有這種才能。」讓大兄驚訝,頗讓我得意。
郭德焜、賴永祥、邱永漢等東大先輩也回來了。他們不久後在台北創立延平學院,一定是學福澤諭吉創設慶應義塾大學,想開大學。他們推出東大的大前輩朱昭陽為院長,有的做教授或助教授。因為台灣沒有讓他們發揮才能之地,不得已自己創設大學。
中國人把日本人就職公司的主要職位全部占據了。入台中國人不斷增加,優先占據職位,搶去台灣人的工作。台灣人知識分子需要就職的職位,也發生被上海進來的鞋匠占去的情形。台灣人只有白白看這種情形的發生。
中國人不給台灣人職位的理由是「不懂國語(北京語)」,也有肆無忌憚地說什麼「台灣人受日本奴隸教育,不經訓練不能用」。
  陳儀以台灣人沒有適當人才為由,留用日本人警官至19465月,但事實上這是為了要替入台的中國人占位,中間不讓台灣人乘隙拿去的安排。
日本時代從事行政的公務人員數有183百人,陳儀入台後增至43千人。中國人一旦當官,都讓太太兄弟姐妹掛名領薪。
以為從日本的統治解放出來的社會有自己活躍之地的台灣人,除了憤慨之外無可奈何。被稱是戰勝國國民的幻想,只是剎那之間,中國人只把台灣人當做是戰敗國日本的私物而已。
日本人的海外財產雖曾發表說「移交聯合國做為賠償的一部分」,但是「日產管理委員會」因為拖到194512月才在台灣設立,到此期間大部分的日產已被中國人奪去了。他們除了獲得全產業的90%、土地的70%以上之外,還獨占金融業、私人公司被改為官營。特產物、菸酒成為政府的專賣,他們禁止台灣人做貿易,完全獨占了貿易局。
當時無人能夠成為台灣人的友軍,因為日本人已喪失此立場,受寄望的美國却是支持在中國對共產黨苦戰的國民黨政權。即使如此,只有一項好的是,因為希望台灣民主化的美國的壓力,使台灣於 1946年設置台灣省參議會,而配合縣市制度的制定,縣參議會、市參議會、省參議會的參議員由選舉產生。但是這不過是假裝民主的騙局,實質上參議員並無任何權力,台灣有影響力的人和知識分子的不滿,就只有與日俱增了。(轉載自日本《台生報》546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