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9/8‧《舊金山合約紀念日》/《林獻堂紀念日》

《今日台灣》
1951年9月8日,51個向日本宣戰的國家(不包括中華民國),在美國舊金山聚會,其中48國與日本簽訂《對日和平條約》,終結站增關係。

日本在條約中聲明,放棄台灣與澎湖群島,但未說明放棄後由誰承接,此安排與1950年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台灣地位未定論】有關。

9/8‧不僅是《舊金山合約紀念日》,也是台灣議會運動領人《林獻堂紀念日》(1881.12.03-1956.09.08)


自我放逐的台灣紳士林獻堂(1881--1956)

● 阿罩霧「三少爺」:

林獻堂名朝琛,諱大椿,號灌園,字獻堂,1881年生生於臺中阿罩霧(霧峰),為林家第六代,是台灣中部大家族。幼年失恃,由祖母撫養成人,1895年台灣割讓日本,其父林文欽旅居香港,他奉祖母命,率全家四十餘口內渡泉州避難。20歲喪父,自此負責經營家族事業(製糖及製樟腦),22歲任霧峰區長,1905年又被邀請擔任台灣製麻株式會社董事,在這些經歷下,「阿罩霧三少爺」逐漸成為家族的代言人。

這時期他曾閱讀「萬國公報」﹑「新民報」﹑「民報」等雜誌,並由堂侄林幼春推介,開始心折於梁啟超的民族﹑民權主義,醞釀日後因緣際會與民族運動方向。

● 東瀛會任公,影響運動理念:

1907年,林獻堂旅居日本時,巧遇梁啟超,1911年林獻堂曾邀請梁啟超來臺十餘日,在霧峰林家的萊園小住。林獻堂曾與梁啟超談論台灣前途問題,梁建議採取不流血的民族運動,梁啟超說,臺灣人應該學習英國人統治下愛爾蘭的模式,極力爭取愛爾蘭人在英國國會的議席,爭取愛爾蘭人的權利與地位。因為,中國的國力無法幫助臺灣,臺灣要自力更生,自求解放。梁啟超的一席話,影響林獻堂日後政治社會運動的主張和路線。此後「合法爭取民權」便成為他一生從事政治運動的原則。

● 櫟社反日,紀念集遭禁:

櫟社成立於1902年,為台灣改隸後成立最早,規模最大,聲望最隆而影響力亦最大詩社之一。林獻堂,1910年(30十歲)加入該社,當時他正奔走民族運動熱情怒放之際,櫟社自此更染上一層濃厚之政治色彩,社運亦因之鼎盛,題名碑記有「提攜羽翼,則灌園之力為多」即指此也。

● 台中中學,開民運先聲:

台灣在殖民時期,教育政策主要在傳授日語及基本實業教育,台灣人和日本人的教育機會並不平等,至1915年仍無專供台灣人就讀的中學校,1914年,林獻堂與堂兄紀堂﹑烈堂暨中部士紳辜顯榮﹑吳德功﹑蔡蓮舫﹑林熊徵向總督府請願,發起捐資興建專收台灣子弟的學校「台中中學」(現在台中第一高級中學的前身)。

台中中學是臺灣人,以本身力量成立的第一所中學,在當時只能教導國語教育和醫學的日本殖民時代,這起爭取教育權事件,日本殖民政策學者﹑東京帝國大學矢內原忠雄在其名著「帝國主義下之台灣」指是日本統治時代「臺灣民族運動之先聲」。

● 推動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林獻堂受梁啟超影響,為使日本對台灣人享有同等待遇,他先聯合日本自由主義政治家板垣退助,促成臺灣「同化會」的成立,用以夷制夷的策略,為臺人爭取平等待遇。「同化會」成立兩個月又七日,因違反殖民主張的台灣特殊化政策(即所謂「六三法案」賦於總督府特別立法權之根據),因主張內台一體與日本殖民主張背離,在總督府忌憚﹑反對下,「同化會」因而曇花一現。

林獻堂隨後針對日本人守法民族性格,呼籲撤銷六三法案,提倡台灣議會請願運動等,希望對台灣總督府形成壓力,1921年,林獻堂被推選為台灣議會領袖,向日本要求參政權,「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因此形成。

這個運動從1921年推動之後,到1934年止,前後有15次的請願,但都被以拖延方式否決,日本政府當局為阻止此事,亦採取凍結林獻堂的經濟來源方式,斷絕他與銀行之間的金錢來往關係,林獻堂不得已退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

●「治警事件」:

1923年,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代表為成立一個常設組織,乃向東京的警察署提出成立「臺灣議會期成同盟」的請求,獲得東京警察署的同意。但當他們回到臺灣以後,臺灣總督卻動員警察逮捕請願者,稱為「治警事件」。這一次的大逮捕,共有60多名成員被捕,幾乎是把參與政治、社會運動的重要成員,全數抓進監牢。林獻堂倖免於難,他除對在押同志提供衣食用品及撫慰家屬外,同時突破新聞封鎖,讓東京朝日新聞刊出事件經過,且再度復出領導請願運動,這個運動持續14年,卻也未能成功,但此事件是日治時期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政治運動。

● 文化協會,「左右」為難: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持續﹑熱烈地進行,其與台灣文化協會的活動在全島推廣有密切關係。1921年,蔣渭水聯合了當時的台北醫學校學生、在日本的臺灣學生、和林獻堂等地主、仕紳,組成了「臺灣文化協會」,林獻堂被推為總理。

臺灣文化協會最主要的工作,是到各地去宣傳、去演講。在暑假的時候,舉辦夏季文化研究學習營,並辦讀報社﹑倡導設立俱樂部﹑組成電影隊﹑組織新劇團。而其活動之初也遭到總督府的彈壓,並受意辜顯榮﹑林熊徵組織「公益會」(1923年1月8日)相抗衡,並於1924年6月27日召開「全島有力者大會」聲明反對議會設置運動,7月3日,文協在林獻堂領到下在台北﹑台中﹑台南舉行「無力者大會」,反制「公益會」的活動,使其銷聲匿跡。

二十年代,隨著農民運動的開展,中國及日本的共產主義及無政府主義興起,導致了民族運動陣營的分裂,1927年文協正式分裂為「新文化協會」(左派)及「台灣民眾黨」(右派)的對立,林獻堂左右為難而出國旅遊一年,同時漸次退居幕後支援角色,僅擔任顧問(台灣民眾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等)角色。

● 「祖國事件」挨日人耳光:

1936年,前輩文學作家﹑時任「台灣新聞報」記者目睹這一幕。巫永福說,當年林獻堂到上海訪問,公開說了一句「此番歸來祖國視察」,卻被日人荻洲立兵與「台灣日日新報」共謀,將此事弄上報端,罵林獻堂是賣國奴,更收買流氓賣間善兵衛,六月十七日在台中公園舉辦的「日本始政紀念日」(執政紀念日)園遊會,當眾打了林獻堂一巴掌,稱為「祖國事件」。
巫永福指出,林獻堂當時正與陳炘、楊肇嘉說話,賣間善兵衛靠近他就打了下去,高大的楊肇嘉反應快,立即把賣間抱住。因為的林獻堂受辱,一個台灣人施良村也去打賣間。但林獻堂則因為此辭去評議員職務」。

● 日人籠絡,數度出仕:

受到「祖國事件」影響,和「台灣新民報」被要求廢除漢文版,導致林家族人受到拘押之災,以及拒絕參拜神社被威脅,林獻堂避難日本三年,1940年回台後,台灣進入皇民化時期,日本為使台人能投入戰爭,積極籠絡政治運動領袖,1941年林獻堂再度受邀擔任總督府評議員,1944年被「皇民奉公會」台中支部任命為大屯郡事務長,1945年受命為貴族院敕選議員,八月戰爭結束。

● 「第一公民」放逐日本:

戰後,林獻堂曾發起「台灣省海外僑胞救援會」,呼籲中國各地方政府善待台胞,期間度被列入辜振甫等資本家﹑地主發起抗拒接收的「草山會議」的台籍漢奸續捕名單。

1946年5月林獻堂當選第一屆省參議會議員,原最具膺選議長希望,豈料當局支持黃朝琴,林被勸退,期間他雖被任命為第一任臺灣省通志館館長(台灣省文獻會前身),但因受到二二八影響,林獻堂即感無奈,又對國民黨政府失望,1949年,這位「一生不說日語,不著和服」的「台灣第一公民」遂託病赴日醫療滯留,1951年書寫感懷詩句:「亂絲時事任逆,夜半鐘聲到枕邊;底事異鄉長作客,恐遭浩劫未歸田;萬方蠻觸爭成敗,遍地蟲沙憐憫;不飲屠蘇心已醉,太平何日渡餘年。」1956年逝世於日本東京,享年七十六歲。

1956年林獻堂客死異鄉前,還維持字跡工整寫日記習慣,其「灌園先生日記」長達二十九年,超過一百萬字的。這部日記其連續性、重要性在台灣史上,尚無出其右者,內容包含家族、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資料,被喻為是台灣史研究最珍貴的私人日記,第一冊已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史所籌備處聯合出版,總計有二十七冊的日記,計劃五年內出版完成,中研院長李遠哲作序指出,台灣民族運動先驅林獻堂地位高、參與活動多,其日記可說是一部具體而微的台灣史。

● 林家宅園,建築文化寶藏:

霧峰林家自1754年(清朝乾隆年間)來台後,縱橫台灣歷史兩百多年,和台灣近代史的政治、文化關係密不可分,家族歷經林爽文事變、雞籠小刀會匪、馳援大陸平定太平天國匪亂、戴潮春之亂、獅球嶺中法戰役,以及日治時期不流血抗爭的政治訴求,林家後代子孫都參與其中,並且歷經數度家族興衰。

林家宅園就在先人不斷興築下,成為台灣最精緻的傳統建築群組,建築風格相當多樣化,不但糅合閩、浙匠師的技術,漳州、泉州、福州的建築特色,更有中、西、日三國合壁,可說是建築界和文化界人士的一大寶藏和研究重鎮。

1982年被內政部列為二級古蹟的霧峰林家宅園,其中的頂厝景薰樓和下厝大花廳,原本分別預計在1999年6月和11月完工驗收,不料卻碰上九二一大地震,宅園幾乎全毀,如頂厝景薰樓毀損率六成、下厝宮保第及二房厝毀損九成、下厝大花廳全毀、萊園毀損率八成,五桂樓九成,目前五桂樓還在規劃中,萊園已重建完工,其餘全清理完畢。對脆弱的文物、書信文件造成嚴重破壞,經過多年重建,目前已完工再度開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