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開創當代散文新路數 廖玉蕙獲吳三連文學獎



作家廖玉蕙,以散文著稱,她的專欄也深受歡迎,數十年來,在教學之餘,從不間斷創作,作品數量和品質都備受肯定,今年獲頒吳三連文學獎肯定,評審認為,廖玉蕙在當代散文史中,開創了寬廣的新格局,新路數,也有廣大的社會影響力。

從台北教育大學退休後,廖玉蕙教授的生活愈加忙碌,她展開了偏鄉義講,穿梭台灣南北,到了一些她從來沒去過的地方,雖然奔波勞累,但她說,偏鄉之旅給了她滿滿的感動也帶給她更多寫作的能量。

==作家 廖玉蕙==
有時候在接送過程裡面
就會跟我提到
他們怎樣來從事教學工作
怎樣改善
他們覺得他自己有很多的收穫
他說我們覺得我們一點都不貧窮
我聽了就好感動
想說這個義講
覺得自己好像很了不起
有什麼了不起的
人家做的比我們都還要多
原先我其實也生活的很糊塗
可是因為寫作我要看見
然後看見了以後我把它寫出來

教了大半輩的書,對學生來說,廖玉蕙亦師、亦友,有時也像是媽媽,對讀者來說也是,她從年輕時候一路寫來,身為女兒,描寫跟媽媽的愛恨情仇,結婚生子育兒,她分享箇中的酸甜苦辣,現在當奶奶了,她也熱情的跟大家共享有孫萬事足的喜悅,對於寫作,她說,同是散文作家的王鼎鈞曾說過,文學要「順應眾生」,讓她深有同感。

==作家 廖玉蕙==
我寫作我不要故做孤高
我不想要用非常艱深的學問
來留難這些讀者
我希望它裡面是有一些詩意
是有一些文學性

廖玉蕙也是報紙專欄的長青作家,從文學、教育、社會觀察,她總是以真誠的態度,加上敏銳的觀點,用輕快幽默的筆調,讓讀者回味無窮,但面對萬千讀者,文章一上網點閱率就破萬,廖玉蕙笑稱,現在她是網路重度使用者,甚至常會為了同志、都更、環保、服貿等社會議題,在臉書上和網友們爭辯,她說,在軍隊教了19年的書,她是近年來才被學生、朋友啟蒙,在社會改革的路上,她直呼,幸好她只是後知後覺。

==作家 廖玉蕙==
比如有國光石化(遊行)
經過我們家門口
我就看他們下雨穿著雨衣的時候
我就打開窗子說 唉喲 這些人哦
實在是吃飽太閒
然後又把窗子關起來
繼續在裡面寫作
有一次不知道在講什麼 講講講
忽然間好像覺得好像
我這樣的想法也是不對的
有人在看(專欄)
這件事更加強了
我覺得我對這個社會改革
一種捨我其誰那樣子的概念

當老師教文學、培育師資、以散文與讀者互動、共同成長,廖玉蕙說,她感恩文學帶著她認識理解這個世界。

==作家 廖玉蕙==
我覺得文學很好
它幫我想到很多的問題
我要寫專欄
我要用最直接能夠讓大家了解
可是我又不甘於
跟一般寫專欄的一樣
我希望創造出一個新的體式出來
它是帶著文學性的
帶著同情和理解
人生的時光是非常短暫
我們是希望尤其是在教學上面
在他童年的時候就讓他知道
這個世界不是那麼的單純的
非黑即白
它是有多元解讀的空間
這是我從文學裡面學到的
因為文學它就是這樣

前些時候,廖玉蕙描寫母親的散文作品「後來」,被改編成20分鐘的戲劇,她說,等到偏鄉義講告一段落,她要給自己一點時間,將作品改編成小說,為母親那個年代的女性留下紀錄。(記者 陳姝君 陳立峰 台北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