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10/24‧《音樂家江文也 逝世紀念日》

《今日台灣》
江文也(1910-1983),生於台北縣三芝鄉,我國近代音樂家,曾赴日學習音樂,除了本身的聲樂之外也創作出許多高水準的曲子,是當時的音樂大家。1936年江文也以管弦樂「台灣舞曲」獲奧林匹克國際音樂比賽銀牌獎,他的獨特性與前衛性風格獲得國際性的肯定。

一九三六年,台灣籍音樂家江文也代表日本在柏林舉行的「奧林匹克藝術競技大會」中,以管絃樂曲《台灣舞曲》獲得特別獎,成為唯一獲獎的東方音樂家,那一年,江文也才二十六歲。

江文也出生於淡水,十四歲時赴日本求學,二十三歲畢業於東京舞藏高等工業學校,並利用課餘隨日本第一位西樂家山田耕筰學作曲,因此,江文也事實上並不能算是音樂科班出身。一九三二年、三三年,江文也連續兩年入選由日本新聞社主辦的全日本音樂比賽,自此聲譽鵲起,活躍於日本樂壇。

一九三四年,江文也參加由楊肇嘉號召組成,並且獲得台灣新民報支持的「鄉土訪問音樂團」,回到台灣作南北巡迴音樂演出。同行的音樂家包括鋼琴家陳泗治、林進生、高慈美,提琴家翁榮成、李金土及女高音柯明珠等人。這是離鄉多年的江文也第一次重返故土,在這一趟旅程中,他與胞弟深入原住民的聚落,蒐集大量的台灣原住民歌謠,日後並以此為基礎,創作了《生蕃歌曲集》。

一九三Ο年代末期,當江文也的創作日趨成熟,在日本音樂界也掙得一席之地時,他卻逐漸不滿於當時日本樂壇對歐洲浪潮的追求。一九三八年,江文也放棄了東京優渥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隻身前往北京,在北平師範大學任教,同時也開始蒐集、整理中國古代民俗音樂,並將詩經、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等文學作品,融入古老的音樂素材中。另外,他也完成了《大成孔廟樂章》、《北京》、《香妃傳》等呈現濃厚中國色彩的音樂作品。

一九四九年,中共建國之後,江文也並未離開中國大陸,但深信藝術可以獨立於政治之外的他,卻仍無法躲過舖天蓋地而來的政治狂潮。一九五七年,江文也在反右運動中被打入「右派」,多年累積的作品手稿和音樂資料在抄家中毀損、散佚。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登場,江文也遭逢更慘烈的批鬥,被打入「牛棚」,終日與勞動為伍。即使在如此不堪的困境中,江文也仍能以桌代琴,並未放棄對音樂的熱愛,雖然音樂創作已無人聞問,但他仍持續創作,只願「待知音於百年後」。

身子裡流著台灣人血液的江文也,到了晚年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日益殷切,整理台灣民歌成了他有生之年最大的願望。他曾這麼寫道:「我還認為南海那個美麗的白鷺之島的血液是無比美麗的,優秀的。我抱著它而生,而將死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