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6/2‧《馬偕逝世紀念日》

《今日台灣》

馬偕(1844-1901),加拿大人。加拿大長老教會的馬偕牧師於1872年來台宣教,娶台灣女子為妻,足跡遍及北部,並遠達東部噶瑪蘭(蘭陽)平原。馬偕以醫療及教育配合進行佈道活動,今之馬偕醫院、真理大學、淡江中學均為其創建,對台灣的現代化影響甚大。

從馬偕所寫《台灣遙寄》一書,可見他對台灣的熱愛與深切瞭解,因此他選擇以台灣為終生歸宿,骨灰葬在淡江中學內。

資料來源:台灣教師聯盟

遙遠的福爾摩沙是我心所摯愛
在那島上我度過一生最好的歲月
我愛他納黑褐色皮膚的子民
不管是漢人、平埔族、高山族
過去這二十三年我在他們當中傳揚耶穌福音
為了以福音服事他們
我滿心情願獻上我的生命
即使一千次也不足惜

這是馬偕在他的著作《台灣遙寄》的卷首語中的一段話。有人說,馬偕是比許多台灣人更愛台灣的人,事實上,馬偕對於台灣並不僅止於「愛」,做為北台灣第一位基督教傳教士,他與台灣近代史中的宗教、醫療、教育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一八七二年來到台灣的馬偕,在淡水紮根,選擇了當時猶是基督教處女地的北台灣作為宣教的地域。當時民間由於不瞭解而對基督教懷有強烈敵意,再加上外在環境如衛生和交通條件的不便,使得馬偕在台灣初期的宣教工作備極艱辛,但是馬偕卻抱著「寧願燒盡,不願毀朽」的態度推動教務,到一八八Ο他第一次返回加拿大述職之前,他已經在北台灣建立了二十所教會,為基督教在北台灣的拓展打下堅實的根基。

身心靈的全人拯救,是馬偕所屬的長老教會非常重要的宣教理念,其中的醫療服務,更是改善民眾生活最實際的行動。因此馬偕初抵淡水之際,就馬上在簡陋的住處中為當地民眾看診,往後在傳教時,無論走到何處,也都會隨身帶著治療瘧疾的「白藥水」,以及拔牙的鉗子。日子久了,馬偕的醫師形象甚至已經不亞於他的傳教士形象,這對他的宣教工作有著很大的幫助。一八八Ο年,馬偕並在淡水成立了「滬尾偕醫館」,成為北台灣西式醫療的開端。

一八八Ο年代,馬偕又先後在淡水成立了「理學堂大書院」以及專收女子的「女學堂」,雖然出發點都是為了培養宣教人才,但卻開啟了台灣的新式教育。而這兩所學校日後又分支為馬偕護校、淡江中學、淡水工專、台灣神學院,對台灣教育的發展與民智的開啟可以說有相當深遠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