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蘇花改挖出漢本遺址 學者喻為"最早台商"



宜蘭縣蘇花改公路工程現場,日前挖掘出史前漢本遺址,初步估計約在1100-1800年歷史之間,遺址面積相當龐大,散佈在海岸線上,並且已經會利用石砌,來進行擋土工程。負責搶救挖掘的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數度勘查遺址後,以台灣最早的台商,來形容這群以交換物品、勞力為生業的史前人類。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劉益昌==
-1有大部分的人 是農人跟獵人
-1他有固定的地方
-1他就住在固定的地方
-1可是有一群人是交易的人
-1所以只能種一點點小東西
-1所以他食物的來源
-1全部是用勞力或者是貿易交換
-1去跟人家換來的 那這群人呢
-1我覺得他們的祖先 可能就是他們

但是,搶救挖掘的考古行動,常常面臨工程進行的壓力,漢本遺址的挖掘,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完成,讓工程繼續進行。

-1蘇花改公路南澳段副段長 傅立祥==
-1根據我們的工程進度
-1分段做一個開發挖掘的工作
-1我們預期在這個柱子這個地方
-1我們在這個月裡面
-1就會做一個發掘的作業結束
-1然後後續 我們就可以開始做墩柱
-1跟我們的一個施工便道的作業

漢本遺址的出土,為劉益昌構思中的千年台灣歷史,拼湊起重要的考古圖譜。他希望能有更多時間挖掘研究,獲得更多資料,完成一套敘述台灣六千年,史前考古歷史的大論述,發現遠古以來,在台灣土地上的人類活動。(公視記者-郭志榮 陳志昌報導)


搶救台灣千年歷史

大雨後的蘇花改公路工程現場,一群人努力的進行著,漢本史前遺址的搶救挖掘工程,考古計畫主持人劉益昌,以千年前的台商,來形容漢本遺址的重要。漢本遺址粗估距今1300年以上,遺址中出土的冶鐵殘蹟,顯示這群史前人類,已經會從不同地區,取得鐵砂、煤炭,進行鐵器製造,勾勒出千年前,史前台灣各地交流的繁茂景況。

搶救考古行動,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因為道路開發工程不會停頓,將要在考古工作告一段落後,掩埋遺址,繼續動工。面對工程開發的壓力,考古工作必須在有限時間內,解開遺址之謎,探究台灣千年歷史。

在漢本遺址內,發現一條史前人類構築的擋土石牆,但是這些重要史蹟,最後必須隨著工程重新動工,再度掩埋入土。搶時間成為搶救考古的第一要務,工作人員不分假日,不管天氣,搶救遺址中的器物。

在日月潭向山BOT環評現場,開發單位描繪開發後的未來榮景,擔任環評委員的劉益昌,卻關心著土地下的歷史遺址,擔心一旦粗暴開發,又將造成危害。在國內環評法中,文化遺址的保護,已經成為必須評估審查的項目,多年來劉益昌總是在第一線,捍衛著台灣史前文化的歷史資產。

從開發之初就該評估管制,劉益昌表示,一旦通過開發,再來搶救,常常是事倍功半,無法瞭解遺址全貌。甚至常常在搶救現場,碰上心急的開發單位,破壞遺址現場,讓劉益昌動怒,勸誡必須依法行事,不能破壞文化資產。

從考古現場到環評會場,劉益昌像一位台灣歷史與土地的守護者,在環境變動中探究台灣歷史。在多位恩師的指導與帶領下,劉益昌從就讀研究所就進入考古領域,在當時重視中國歷史考古,輕乎台灣史前考古的環境下,他決心投入台灣考古學的研究。

幾十年的研究,他幾乎到過所有發現遺址的現場,參與過卑南、十三行等重大遺址考古工作,他心中有個台灣遺址分佈的全貌,成為他守護土地環境的基礎。

隨著更多遺址的挖掘考古,劉益昌不斷思考著各地的關係,慢慢建立起千年前的台灣圖像,他表示,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不該只有四百年的外來史,而是有著數千年的生活發展史。這個台灣千年史的考古工程,不斷進行著,考古現場由一群長期配合的考古人員,細心挖掘收集每一件文物,他們幾乎住在考古現場,克難過的生活和工作。

現場挖掘後,獲得的考古物件,必須送回研究室編號收藏,並且透過繪製建檔,方便日後的分析、比對。一件件史前文物,都像一個解謎線索,隱藏史前人類活動的故事。參與考古研究的人員,如同為台灣建史的史學家,工作繁重而辛勞。他們自嘲,外界不夠理解史前考古,總是詢問有無挖到黃金,讓他們哭笑不得。

劉益昌的考古研究,建立起台灣的史前歷史,他以日本為例,日本探究四千年人類史,不僅清楚土地上的人類活動,更有凝聚國家意識的作用。一位考古人,終身與土地為伍,他發現地底的歷史,也保護環境的價值。在他眼中,人類是土地的過客,永遠該學會保護自己的環境與歷史。(公視記者-郭志榮 陳志昌報導)


蘇花改工程 挖出千餘年前漢本遺址文物



挖掘人員用鏟子與刷子彎著腰小心翼翼往土地上清掃,一次挖掘10公分,每一個動作都不可馬虎,因為這將影響到挖掘文物的完整性。

這個遺址就位於北迴線漢本車站的南端約六百多公尺處,取名為「漢本遺址」,因為2012年三月份蘇花改谷風隧道南口工程,也就是南澳到和平段的橋墩基礎建設時,意外挖到了¬這一批古文物,除了部落住宅與埋葬遺跡,目前已經挖出了上百件的文物,像是鐵器、玉器、陶器、石器,還有瑪瑙與玻璃珠等等,考古專家研判是距今一千多年前的遺址。

這些遺址埋葬的方式以側身軀肢葬以及石版棺,而陪葬品以陶器或重要物品為主,劉益昌表示與台灣原住民像是排灣族、魯凱族或卑南族等文化很類似,而從挖掘出的獸齒就能看出他¬們有獵捕能力,另外,從人骨的手臂骨粗大也看得出這些居住在海邊的人也有航海能力。

從居住型態到生活模式與台灣原住民族息息相關,而中研院考古學專家劉益昌說,這與台北十三行遺址類似,應該是屬於台北平埔族的文化遺址。(原住民電視台,zermezerman/朗嘎魯報導-2013-01-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