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風、台語、台灣文學──《夭壽靜的春天》的背後/林沈默
台語文學,顧名思義,不是以「台語」的政治正確符碼為最關鍵,而仍以扎扎實實的文學工夫、內涵來取勝。《夭壽靜的春天──臺詩十九首》渾身土味,「台風」陣陣吹,記錄的是後現代台灣民間社會的現實境遇,展現台語詩與文化、土地、人民對話的種種可能。
我自幼內向,生性寡言,逢年過節,姑姑、阿姨等親族造訪,都會躲進柴房「避難」,羞於見人。及長,追星弄月、愁賦新詞,亦復如是,「沈默哲學」一以貫之。
雖然主編過幾個詩刊,寫作近四十年,我鮮少出現在熱鬧的文學活動場子,是個獨來獨往的怪咖。另一方面,我是標準的本土主義信徒,但卻天生反骨,不喜歡體制,不黨不群,不隨波逐流,政治也從不選邊站,一生奉行「文學家做為永遠反對者」的監督角色,因此,提起春秋詩筆,六親不認,國民黨也罵、民進黨也批。我的創作心態,彷彿永遠都在護守著七、八○年代那口正義的「黨外老香爐」。
林沈默詩集。封面
以母語發聲 推展台語詩高度
2005年春天,我因為不滿政客立場搖擺,公然背叛選民承諾、糟蹋本土價值,突然打破沉默,一聲霹靂,祭出「憤怒的詩的籐條」,在報紙開闢「沈默之聲」專欄,修理、鞭笞墮落的政府當權者。我以母語發聲,結合詩歌與台文的特殊形式,針砭時事、月旦人物,獲得無數回響,讚聲連連。「沈默之聲」連載近兩年,現代詩+時事+台文+唸謠等四元素共冶一爐,進行系列的文學跨界與書寫,既顛覆了政治威權幽靈、社會魑魅魍魎,也衝破了「現代詩不能開專欄、連載」的文壇鐵律。
2008年三月,政黨再度輪替,民進黨丟了江山,本土派也頓失靠山,台文界的漢字/漢羅/全羅等三大山頭,出現嚴重的用字、標音矛盾,三頭馬車彷彿三條平行線,彼此「田無溝、水無流」,資源整合陷入泥淖。台文界內耗空轉,讓本土文化界、教育界無所適從,台語汙名化接踵而至,連帶使得媒介發表平台產生了局限性,台語文學變成所謂「關門喊爽」的運動。台語創作的文本發表,頻頻吃媒體的閉門羹,地盤與發言權雙雙失落,無法建立文學地位,台灣社會看衰,台語文學被邊緣化、危機四伏。在此低氣壓的氛圍下,自2009年起,我毅然奮起,擬定新一波的「台語詩」寫作與發表計畫,矢志要把「台語詩」推到一個文學的高度,要讓台灣人重新來認識、瞻仰、喜歡它──雖然,我自知個人力量微淺,但仍如唐.吉軻德追逐風車一般,大膽去嘗試。
扎實內涵 建立台語文學脈絡
台語文學,顧名思義,不是以「台語」的政治正確符碼為最關鍵,而仍以扎扎實實的文學工夫、內涵來取勝。台語若要建立主體核心的獨特文學脈絡,擺脫次文學/邊陲鄉土文學,或祛除「中原文化的花瓶」或「漢文化的細姨」的標籤,就必須有足夠的成功的文本來支撐,而這些文本,在雞兔同籠的現階段,就必須以特異的文學底蘊與創意架構(並非只是台語文)的能量,做為武裝的條件,與其他華文(普通話)的作品,進行面對面的肉搏戰,在媒體平台的自由市場競爭、對決、搶灘。
經過三年翻土、撒種、耕耘,我的台文推展之夢,獲得了小小的實現。
現下,《夭壽靜的春天──臺詩十九首》台語繪本有聲書,皆是投稿於《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等三大報副刊的台語詩作選粹,而其中〈赤崁秋月〉、〈圍城〉、〈路過馬場町〉、〈夭壽靜的春天〉四首詩,更以「台語詩」的身分,罕見地獲《台灣詩選》(二魚版)、《台灣現代詩選》(春暉版)編者青睞,連續二年(2010年及2011年),如黑馬般地闖入放眼盡是華語詩人的「年度詩選」行列。這樣的遭遇,雖是僥倖、突兀,但也可權充流汗播種台語文學田園,流淚收割的小小儀式吧。
我自文藝青年時期,即喜讀古中國的《古詩十九首》,嚮往此系列詩所鋪展、散發的文學情境,對文本亦能吟詠再三、琅琅上口,部分動人內容,如〈青青河畔草〉、〈行行重行行〉、〈庭中有奇樹〉等情節、佳句,至今都能默念,忘也忘不了。《古詩十九首》作者皆為無名氏,其最動人處,在於從民間取材,切入社會價值與思維,以庶民平白的語言,書寫庶民平淡的生活,深刻地展現中國東漢末期的民情風土。誠如張仲衡(1909-2006)教授對它的評敘:「寫一般人的境遇以及各種感受,用平鋪直敘之筆,情深而不誇飾,但能於靜中見動,淡中見濃,家常中見永恆。」可見,其詩韻魅力、渲染力與親和力,多麼地深厚。
取材民間 書寫土味庶民生活
與《古詩十九首》呈現的境界相類,拙著《夭壽靜的春天──臺詩十九首》繪本書,內容也是多元篩洗,詩風淡雅,詩趣瀟灑,書寫對象也是土地、生活與庶民的點點滴滴,不同的是,它渾身土味,「台風」陣陣吹,多了個現代國族想像的旌旗飄揚罷了。這十九首台語詩,記錄的是後現代台灣民間社會的現實境遇,有抒情、有寫實,題材囊括:春閨怨、銀髮戀、少年傷情、生命哲學、媒體亂象、國族困境、歷史傷痕、老兵暮年、母土夢迴、女工悲歌、童年憶往、詩觀辯證、環保、公害現場……等議題面向的敘述、滲透,展現台語詩與文化、土地、人民對話的種種可能。
林沈默詩集‧CD
台灣號稱農業王國,一年四季都產美麗、甘甜的蔬果農作,但本書取名《夭壽靜的春天》,除了質疑台灣倚仗廉價農藥、殺蟲劑、生長激素等「廉價毒藥」而撐起的「化學農業奇蹟」外,亦在遙遙呼應六○年代美國海洋保育文學作家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所著《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的環保主張。該書控訴了DDT殺蟲劑對美國野生鳥類、蟲類的危害,阻斷了大自然的食物鏈,連帶使得生物(包括人類)面臨浩劫。瑞氏認為,人類應與大自然善意合作,毒害大自然而取暴利,最終也將自食惡果、萬劫不復。卡森的書,上了人類環境保護的第一課,不僅促使美國各州立法保護環境、限用劇毒殺蟲劑,也催生了美國環境保護局,連帶的,旋風所及,也讓聯合國大會首次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開啟了全世界環境保護的嶄新一頁。《夭壽靜的春天》提及的台灣化學農業公害與生態浩劫,其種類恐怕也不比《寂靜的春天》還少。
「夭壽」台語詩 有聲有圖多元呈現
在台語辭彙中,「夭壽」一詞兼具正負意涵,可以充當正面的最高級形容詞,如「夭壽好命」,一定比「非常好命」更高一籌,另一方面,它仍寓「夭壽」譴責、咒罵的負面原意,因此,《夭壽靜的春天──臺詩十九首》採用的「夭壽靜」一詞,既是形容非常寂靜狀態,亦有詛咒恐怖的寂靜氛圍之意。所謂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即是此意。《夭壽靜的春天》若硬要譯成普通話,應該是「非常可怕可怕……的春天」吧!
《夭壽靜的春天──臺詩十九首》這本繪本有聲書,故意只蒐錄十九首詩作,而不是詩壇傳統、刻板「大碗滿墘」的九十首作品,其設計的動機,除了師法東漢《古詩十九首》的格式之外,另一個用心,則是想透過簡單、少量的台語漢字文本,再輔以圖片插畫、作者原聲吟讀的多元動態,呈現「有聲有色」的包裝風貌,來回應現階段「輕閱讀」的文化趨勢潮流──這對於視台語文學為畏途的一般讀者,也許是個更有趣、更easy的選項。
總之,這十九首詩,都是經過重重挑剔、檢驗,篇篇精挑細選,採「非常詩集」的規格設計,目的是想打破對傳統台語詩集的刻板印象,吸引人在最短時間、最輕鬆的氛圍下,走進台語文學的新世界。無論如何,這十九首台語詩,只要您喜歡、記得了其中一首,或諸如〈我詩予你看〉、「崁頂落雪/烏山頭/七分白……」或「巴拉松的空罐仔,佇風中唱歌……」等片羽佳句,作為費盡心機推廣台語文學的作者而言,就滿心歡喜、快慰囉!(本文作者為台語詩人)
資料來源(中時【人間副刊】2013-02-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