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不同的族群有著相異的語言,原住民各族族語、河洛語、客語,也有著不一樣的發展脈絡。如何運用傳播媒體,讓各族群者以母語說出對公共議題的看法,從言論自由發展出族群權益,並達到保存與活絡語言文化的效用,是許多人現正關注的問題。
傳播人才亟需培養
傳播人才亟需培養
「媒體改造學社、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等單位在4到5月間舉辦的「2012媒體公民會議」,列出多項議題包括媒體自律、文創與商業、媒體識讀現況探討等。12日在輔大進行的議題討論之一「說媽媽的話:母語媒體與傳播權」,由族群的角度探討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如何保護自己的發言權,達到善用媒體發揮影響力、對公共議題提出看法。
客家觀點勿窄化
舞賽.古拉斯從法律面與現實面討論原住民族電視台的重要性,她強調,按照原住民族基本法與原住民族教育法內容,政府應設置原住民族專屬電視台,讓族人有發聲的機會,不必由他者詮釋原住民族。她以日前陶晶瑩主持節目歧視原住民族為例,當主流媒體並未謹慎處理族群議題、也不知道歧視的界線在哪,原住民族仍然會遭受到媒體以各種形式產生的歧視侮辱。
「當原住民族有屬於自己的發聲管道,就無須透過他人表達,也不必一再碰到以刻板印象框架的事件。」舞賽.古拉斯強調,唯有原住民族培育出優秀的傳播人才、掌握與社會對話的方式,才能更進一步保障原住民的參政、教育等多種權力。但她也說,目前原民台在公廣集團下運作,體制不健全的環境中,難以更進一步培養人才、企劃節目,產製並創造良好的族群新聞典範。
劉慧真談到自身經歷,從客家地下電台經營管理到參與客家政治事務,看客家媒體發展多年以來,新聞議題取材始終較為侷限在焦點人物關注與地方文化特色,對於客家公共事務的批判能力有待提升。
「客家議題不是只有地方人文采風,還要提出媒體的觀察與看法,進而影響政策,並促使官方與客家族群都有自省檢討的能力。」劉慧真說,目前的客家新聞也有台北觀點的毛病,除了全國各地幾個較有名氣的客庄活動外,在各縣市生活的客家人,對客家相關事務有何看法?「例如台南有16萬客家人,但觀眾卻很少有機會聽見在地的聲音。」
如果以原住民各族族語、客家話、河洛語相比,使用河洛語的人口明顯多了許多。「但弔詭的是,台灣沒有專門以河洛語族群為主的媒體。」呂東熹說,這是國內在延續河洛語言文化的一大盲點。
調侃台灣國語是歧視
調侃台灣國語是歧視
呂東熹認為,客家台和原民台現況縱然還有許多可以進步討論的空間,但是「起碼還有爭議、有討論」。從語言使用來看,呂東熹說,即使在大眾認為較常使用河洛語的台灣南部,國小年紀的學生,會說流利河洛語的孩子越來越少,還有許多學生根本聽不懂。
他也感嘆,原住民在媒體上被歧視,族人會站出來捍衛族群尊嚴,但在新聞或節目中看見調侃「台灣國語」的機率也不少,卻很少有人會認為「以台灣國語來表演是種歧視」。呂東熹說,讓各族群語言、文化以及對政策的意見能在媒體上呈現,先要有會說母語、能夠以族群語言背景思考的人,「這不單是教育工作者一肩扛起的,學校能教的有限」。
3位與談人在座談會末均表示,族群傳播權攸關各族改變政策、與他族互動的權力,政府應協助挹注經費、培育人才;為了避免客台、原民台媒體成立反而孤立各族的狀況,讓族群也可以如同性別主流化一般「族群主流化」,更可思考立法要求各家電視台都必須有一定比例的母語節目,讓民眾在生活裡打開電視,就能夠聽見真正多元的台灣之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